机械工程
本学科作为1946年学校建校伊始首批建立的学科,为冶金、有色行业及首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1987年,沈久珩教授负责的4200厚板轧机效能的判断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学科聚焦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解决了复杂构件柔性制造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内外60多个有色、军工企业研发了智能成形装备,超常性能构件制造应用于“遥感”、“高分”、“风云”系列等70余颗卫星及“天宫二号”等航天器在轨服役系统。学科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如下:
1.机械设计及理论
该方向围绕新型航天器、医疗器械等国家重大装备智能制造的应用需求,开展具有欠驱动轻量化机构、柔性连续体结构、超冗余自由度、可变体、多模式切换等复杂机械学特征的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究。提出了复杂约束多体力学系统的“不变量”综合理论,为先进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力学与控制”一体化设计基础理论。多种新型机器人系统在航天零部件制造、医疗养护服务中获得应用,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该方向围绕航天光学精密机械超常结构功能需求,开展航天特种服役构件的极端制造工艺与机理研究。提出了结构/功能一体化铝基复合材料构件的高效可控加工和超声振动-电弧/电火花-磨削高效复合特种加工方法。基于目标驱动,实现了产品功能与性能的精准控制。相关成果应用于“遥感”、“高分”、“风云”系列卫星及“天宫二号”等航天器关键结构件,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
3.机械电子工程
该方向围绕航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工艺和高端装备对功能与性能的综合需求,开展分布式驱动与传感等复杂机电系统的集成设计、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开发了多场耦合板材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三维变截面动态辊弯成形装备,解决了复杂构件柔性制造的关键技术难题,相关技术和装备应用于航天、汽车企业,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项 5 项。
4.关键金属高洁净制备与加工过程控制(特色方向)
该方向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构件精密制造需求,开展关键金属高洁净制备和数字孪生、结构件成形制造及制造过程摩擦润滑研究。开发汽车关键构件中大颗粒夹杂物控制技术,实现夹杂物的精准溯源和有效控制。学术带头人为国家级领军人才,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23 项,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